查看原文
其他

天价彩礼是怎么来的?这个锅,传统文化可不背!

河南卫视 河南卫视 2023-10-23

前不久,网上爆出一个所谓天价彩礼事件。男方在网上发文,说自己的准丈母娘,开出了1888万的天价彩礼。受不了,分手了。虽然没过多久,当事人就出来澄清,说这个事是编的。但留言区,该吵照样吵。据网易数读做的统计,当代年轻人易吵架话题里,彩礼排在第一名。

可见,“彩礼”早已是是嫁娶婚俗里无法回避的话题。在不少人看来,“彩礼”的交付是婚姻成立的必经程序。“天价彩礼”真的是传统习俗吗?咱们不妨捋一捋,历史长河中,“彩礼”这一民间风俗到底是如何形成的?


一种独特的民俗


“彩礼”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,深深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。彩礼制度来源于中国历史上最传统、最广泛的婚配形式——聘娶婚,这一婚姻制度讲究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强调“男女无媒不交,无帛不相见”(《礼记》)。

记载先秦礼仪制度的《仪礼》中说:“昏有六礼,纳采、问名、纳吉、纳征、请期、亲迎。”这套形成于西周时期的完整婚姻礼仪,便是此后历朝历代所沿袭的“婚姻六礼”。其中的“纳征”,又称为“纳币”,即是对交付彩礼程序的描述。“纳”为缴纳之义,顾名思义,“纳征”或者“纳币”就是送聘财,相当于现在所讲的送“彩礼”。

在古代,“六礼”是上至王公大臣,下至平民百姓的标准婚配程序。不依流程办事,法律上便不认可男女双方的夫妻关系。而“纳征”礼的完成,标志着婚约的订立,从而婚约便具有了法律效力。在以唐律为蓝本的历代封建法典之中,有关于聘财的制度都被沿用了下来,基本没有大的变动。一直到民国时期,聘财制度还有法律明文规定。


这一婚约制度的重大变革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,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禁止买卖婚姻和借婚姻索取财物。至此,过去“聘娶婚”这种婚姻形式,才发生了质的改变。

今天婚俗中的“彩礼”收受,虽然看起来和过去的聘财制度大致相同,其实内涵上已经有了本质的差别。随着时代的更新和法律的完善,以“六礼”为程序的婚约制度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土壤。古代收受聘财,意味着法律意义上婚约的成立。今天的婚姻制度里,彩礼并不具备相似的制度价值,反而凸显的是财物本身的意义。


古代彩礼价值几何






在古代,聘财或者说彩礼,作为婚约礼仪的决定性条件,自有其历史原因。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形态中,缔结婚姻后,女子出嫁到男家,相当于男家获得一个劳动力,女家流失一个生产者,男家以彩礼为聘是对女家的经济补偿。
传说上古时期,伏羲氏“以俪皮为礼”,即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婚姻的聘礼。此后历朝历代,彩礼的数量和种类,或定于礼,或制以律,依其身份,各有等差。周朝时期一般以玉帛俪皮为聘,战国时期,始易以金,到了汉代则以黄金为主。
东汉时期,出现了“聘礼三十物”,达到品物繁多的鼎盛时期。这三十物,包括羊、雁、清酒、白酒、粳米等等,虽有经济价值,但大多取其祝颂之意,象征并祝福夫妇好合。南北朝到隋唐时期,聘礼减少为“九物”,也是物物有深意。到了重商的宋代,则唯财是重。

其实,为标榜门第,嫁女娶媳极尽奢华的社会问题,在历史上也时有发生,严重时甚至导致当嫁当娶的子女不能适时嫁娶,以至于朝廷颁令“嫁娶从俭,勿为财币稽留”。东汉章帝、北周武帝、元代法律《通制条格》、清雍正帝等都先后干预、制止奢婚。

具体到彩礼数额上,《唐律疏议》中有律文明令:“聘财无多少之限”,注云:即受一尺以上,并不得悔。就是说聘财的种类为何、数量多寡皆不重要,只要收受绢一尺以上的,就被看作是“纳征”礼成,男女双方的婚约自此生效。

许多有识之士娶妇嫁女并不为聘财所左右。明清之际的“浙西望族”陈氏陈确,曾立《丛桂堂家约》,规定娶妇不论资财,嫁女“不慕财势”“不受聘金”。这种婚嫁简朴、不论资财的作风,才是传统婚姻观的精华。


“新家庭”的生活保障





现代的彩礼,从法律层面上来说,并非婚姻的必经程序,不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和约束力,但民间收受彩礼的风俗一直遗存至今。

有人总结,几十年来彩礼的配置,在随时代变迁不断升级。在20世纪五十年代,女性结婚要求的是“四个一工程”,即一张床,一个脸盆,一个痰盂和一个热水壶。到了六十年代,想结婚得有“三十六条腿儿”,就是一个衣橱,一个饭橱,一个柜子,一张桌子,四把椅子和一张床。
著名的“三转一响”(手表、自行车、缝纫机和收音机),是七十年代大部分女性择偶的重要标准之一。到了八十年代,新“四大件儿”,冰箱、电视、洗衣机、录音机,成了流行的结婚必备品。

其实,仔细考究,这些彩礼的名头很多,但本质上已不像古代彩礼那样,是对女方家人的补偿。从归属和使用来看,无论是“三转一响”还是“四大件儿”,一般来说,受益者是小夫妻两个人,所谓的“彩礼”是新成立的小家庭生活品质的保障。

直到九十年代,彩礼的形式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货币开始成为彩礼的支付形式。九十年代后期又是个关键的转折期,彩礼价值迅速攀升,不但货币化程度不断提高,彩礼数目也开始明显超过嫁妆。

而进入21世纪后,尤其近十几年,一些地区的彩礼数额和价值呈现爆炸式的增长,天价彩礼的问题开始频频见诸报端。


“天价彩礼”之痛




如今的天价彩礼也有很多名目。比如,有的地区既要“一动不动”(小汽车+房子),还要“万紫千红一片绿”(10000张5元钞票,1000张100元钞票,外加若干张50元钞票)。

有社会学家推算,单单彩礼的货币数额几乎需要一个劳动力不吃不喝劳作4年至7年才能负担得起。如果考虑建房等硬性条件的消费支出,那么将意味着一个劳动力需要劳作11年至16年才能负担得起。尽管已经远远超出人均收入水平,但彩礼还在飞涨。

高额彩礼已经成为普通家庭不能承受之痛,它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,婚姻关系紧张、破裂甚至发生纠纷。就像李南南在《得到头条》上所说:彩礼不会杀死爱情,但它会让你忘记爱情。也就是,彩礼会改变你当前的语境,把你从感性的爱情语境,拉到逻辑的算账语境。


彩礼彩礼,重在“礼”而不是“财”。“彩礼”古已有之,但“天价彩礼”并不是什么传统文化,而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。

近年来,呼吁彩礼回归理性的声音也越来越清晰。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尝试,试图通过公开倡议、村规民约等措施来约束彩礼的暴涨。河大卫希望和你一起抵制“天价彩礼”,让彩礼回归为一种象征性的礼节。

你那儿的彩礼一般是多少呢?你怎么看待“天价彩礼”这种现象呢?请在评论区告诉河大卫吧!

综合自河北新闻网、得到头条等

将“文化”进行到底  这样的河大卫你爱了吗?


中国古代十大名曲,经典永恒,建议收藏!


全国文旅局长为啥越来越“卷”?网友喊话河南出战!

监制 | 徐娜 孔康康  主编 | 户明方  编辑丨王一一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